国家气候中心:2023年气候年景总体偏差,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强发态势

2023-02-10 13:09:04 点将科技 142

      过去几十年,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,我国气候变化也非常明显。根据气候变化预估,未来我国气候变化持续存在。

      2023年2月6日,中国气象局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22年度《中国气候公报》(简称“《公报》”)。《公报》全面分析了2022年中国基本气候概况、气候系统监测状况以及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,综合评估了气候对行业、环境、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。

      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,2022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,暖干气候特征明显,旱涝灾害突出。

      据介绍,2022年,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.62℃,除冬季气温略偏低外, 春夏秋三季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;同时,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5%,为2012年以来最少,夏季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少。

      《公报》显示,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,气候种类多,区域气候差异大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,2022年我国天气形势复杂,气候异常凸显,极端事件多发,气象灾害频现。

      2022年,我国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,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;夏季我国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,南方“秋老虎”天气明显。同时,暴雨过程频繁,华南、东北雨涝灾害重,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出现汛情;登陆台风异常偏少,首个登陆台风“暹芭”强度强,台风“梅花”四次登陆,强度大、影响范围广;寒潮过程明显偏多,2月南方出现持续低温阴雨雪和寡照天气,11月末至12月初强寒潮导致多地剧烈降温;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,但局地致灾重;北方沙尘天气少,出现晚。

      2022年,全国极端高温事件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,年内,全国共有901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;全国极端连续高温事件为历史最多,年内,全国有1084个国家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,其中福建浦城(42天),湖南常宁(42天)等441站突破历史极值。

      但是,贾小龙介绍,与近五年(2017-2021年)平均值相比,2022年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、死亡失踪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偏少。

      根据《公报》,2022年,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期间气候条件总体较为适宜,利于农业生产。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内,光温水总体匹配,墒情适宜,气象灾害偏轻,气候条件较好。旱稻生育期内,产区大部热量充足,但部分产区遭受强降水影响,灌浆成熟期局地出现“高温逼热”。晚稻、一季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较适宜,但部分地区遭遇伏秋连旱和台风灾害,不利于农业生产。

      据应急管理部统计,2022年,全国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206.8万公顷,死亡失踪296人,直接经济损失2147.5亿元。其中,全国干旱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气象灾害总受在面积的50%,暴雨洪涝占35%,风雹灾害、低温冷冻害和雪灾、台风灾害共占15%。与近5年平均值相比,农作物受灾面积、死亡失踪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33.1%、60.7%和31.4%。

      “过去几十年,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,我国气候变化也非常明显。根据气候变化预估,未来我国气候变化持续存在。”贾小龙说,比如未来我国不同地区平均气温仍然表现出增加趋势;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会更加频繁、更加严重,未来极端高温事件将会更加频繁、更加严重,且排放情景越高,增速越快,强度越强,风险也越大。比如我国中东部地区,2035年前后,类似于2013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可能变为两年一度的事件,到本世纪末,发生高温事件的风险将提升到目前的几十倍。未来我国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也大于平均降水,且变率增强,降水更趋于极端化。未来中国平均集中降雨呈现期也会从目前的50年一遇变为20年一遇。极端干旱事件将从目前50年一遇变为32年一遇。另外,复合型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也将持续增加。

      贾小龙表示,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仍在加速演进,气候系统受气候变化影响,变得更加不稳定。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对2023年国家总体气候状况的初步研判,认为2023年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,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然呈现出多发强发态势。

      为此,国家气候中心针对气候形势提出建议:我国南方地区重点防范夏季持续性高温天气,确保迎峰度夏能源供应;沿海地区还需要重点加强台风的防御工作;北方地区要重点防范暴雨、洪涝及其造成的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;西部地区要提高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风险。


来源:界面新闻

15821625398
最新产品
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