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,如何搭配传感器?
监测系统一般由数据采集器、监测传感器、供电系统、防护机箱、支架等组成的。数据下载方式从早期的现场电脑下载,转变为无线传输(4G、LoRa、北斗等),用户可以远程电脑或者手机查看实时数据。
应该如何配置生理生态系统呢?
主要是根据想要监测的指标,搭配对应的传感器,下文将介绍植物相关传感器的用途、特点等
1、植物水分生理研究
植物的水分利用是非常重要的,关系到蒸腾、光合作用,以及灌溉条件等等。那首先介绍的传感器就是植物茎干液流传感器,可根据研究的植物和经费去选择:如果是乔木,就得用插针式的,用TDP原理、热脉冲或者热比法的传感器;如果是直径较小的蔬菜水果,就用包裹式的传感器。现在插针式TDP原理的传感器已经有国产的替代。




2、叶片/冠层温湿度监测

也有专用于单个叶片表面温度测量的传感器,是采用热敏电阻直接接触测量的,德国Ecomatik公司的这种传感器还可以同时测量空气温度,这样可以计算叶表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差值,用于评估植物水分盈亏
直接接触式的传感器可能对叶片周围微环境产生干扰,所以厂家会做各种测试避免这个。另外安装需要固定,不适合快速移动测量,长期接触可能损伤娇嫩叶片。

4、植物生长测量传感器

澳大利亚Implexx公司也有相关传感器,类似的针对直径大于6cm的树木推荐用DE-1T型,直径较小的用SD-5T(5~25mm)和SD-10T(20~70mm),还有果实膨大类传感器。不过DE-1T是用一个钻固定到树干,对树有轻微的损伤。
5、植被指数测量传感器
Apogee公司通过一个向上和一个向下的双波长(650nm和810nm)测量传感器,测量冠层入射和反射光强弱,进而计算得到NDVI。另外,市面也有很多多光谱相机/物候相机,通过特定波段滤波片,采集反射光谱图像,再通过软件处理计算得到植被指数数据,这样既有图像,又有光谱信息。


6、光合荧光测量传感器
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指标一般是用便携式设备进行测量的,不过也有部分厂家生产用于在线监测的探头。目前笔者仅了解到有德国WALZ和美国Opti-Sciences公司有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探头,并且价格不菲,预算有限的短期项目不建议使用。另外,这种毕竟是单点测量,数据的代表性有限,加之主动激发式、功耗大,请酌情考虑。
7、生长环境因子测量传感器
生长环境主要是用小气候测量相关的传感器,比较简单。野外系统着重关注下光合有效辐射PAR、日照时间、总辐射、风速风向、雨量、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水分温度盐分条件。如果室内(温室、阳光房、大棚等)安装的系统关注的环境指标可以减少,主要是光合有效辐射PAR、照度、空气温湿度、CO2和土壤环境。
8、辐射霜冻传感器
霜冻灾害对于农林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是比较大的,霜冻事件期间作物的保护取决于植物温度预测的准确性。通常,气温并不能完全预测霜冻事件的发生时间、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,因为在某些环境条件下,植物冠层温度可能与气温有显著差异
在晴朗、平静的夜晚,即使气温保持在0℃以上,植物叶片温度也会降至冰点以下,这被称为辐射霜冻。这是由于地表附近缺乏空气混合(风),地表净长波辐射平衡为负(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比地表从晴朗天空吸收的长波辐射多)。而在阴天或刮风的情况下,不会发生辐射霜冻事件。

Apogee公司的SF系列辐射霜冻传感器由一个模拟叶片的精密热敏电阻组成。传感器提供了叶片温度的近似值,可用于预测叶片上的霜冻。传感器是防风雨的,用于在植物叶片的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连续温度测量。
霜冻传感器可以用在种植园、果园等,也可以用在科研单位,比如江苏大学的老师就把这个传感器用到了茶树霜冻的研究实验中。(文献:Lu, Y.-Z., Hu, Y.-G., Tian, J.-T., Song, H., & Snyder, R. L. (2019). Artificial Radiation Frost Chamber for Frost Formation on Tea. Applied Sciences, 9(22), 4726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app9224726)
9、物候相机
物候是大自然中的生物表现出的重复周期性事件,比如植物花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、鸟类的孵卵与结巢时间等。物候相机就是用来观测这些周期性事件的工具,实际是一种多通道的光谱成像传感器,可以长期在野外部署。
早期的多光谱相机多是便携式测量或者搭载到无人机上短期测量,没有特别多是固定式的,主要受到供电等限制。
功能上说,物候相机除了拍摄特定波段的灰度图片,还可以根据选择的波段计算植被指数,比如NDVI、RCC、GCC等,当然需要厂家开发的专用平台软件才能实现。也有厂家开发了物种识别、数量时间统计、特征标记等功能的软件,所以各具特色。


物候相机还可以选配变焦和云台功能,有云台后相机可以变换观测角度,实现不同位点的观测。数据是可以远程传输的,可以用2-3米的三脚支架,或者安装到观测高塔上。

10、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
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(Solar-Induced Fluorescence,SIF)与植被光合作用关系密切,传统的PAM荧光是主动激发式,而SIF是被动接收,直接测量太阳光诱导产生的植物叶绿素荧光能量。此外,SIF还可以用于GPP(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)的反演计算,因为国家双碳战略(碳中和和碳达峰)的提出,目前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在做这个工作

设备的核心是1nm以下分辨率的光谱仪,光谱仪是通过光纤收集入射和地面反射的光谱信息,一般选择650~800nm范围。目前算法有多种,标准的FLD、3FLD、iFLD、PCA等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光谱仪要定期通过标准的反射率板去标定,否则数据不理想。这类设备的原理和研究方法还在摸索中,不过市面上已经有相关产品陆续推出,比如Campbell公司的FluoreSens 10、点将科技公司的DJ-631A等。